尊孔子“萬世師表”的人,又認為孔子有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的言論很矛盾??鬃邮鞘飞献钣忻拿褶k教育創(chuàng)始人,最成功的民辦教育的教師,是否真有這樣的言論?答案是否定的。
為什么會出現(xiàn)這樣的誤讀?這與論語在當時沒有標點符號斷句有關(guān)。由此給后人以自己的價值取向來斷句的可能性。因不使用標點符號斷句,論語中原始文字記錄則為: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”十個字擺在一起,我們可以有兩種主要斷句結(jié)果:
一、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?! ?/span>
二、民可,使由之;不可,使知之。
那么其中哪一種斷句所得言論,符會孔子的本意? 第一種斷句得出的言論,無疑體現(xiàn)了愚民意識。第二種斷句得出的言論,正好與論語堯曰篇中:子曰:“因民之所利而利之,斯不亦惠而不費乎?”相呼應(yīng)。
而孔子究竟有沒有愚民意識,論語中作了否定回答:
1、子路篇中,子曰:“以不教民戰(zhàn),是謂棄之?!贝苏Z閃耀著人民戰(zhàn)爭的思想光輝?! ?/span>
2、衛(wèi)靈公篇中,子曰:“有教無類?!薄 ?/span>
3、堯曰篇中,子曰:“不教而殺謂之虐。”
尤其是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,據(jù)史料,沒有一個是王室諸侯子弟,全部屬“民”的范疇,還有像顏回這樣的貧困學生。
由上述可知,孔子是主張教民知的,完全沒有愚民意識。所以第一種斷句得出的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的言論,肯定不符合孔子本意?! ?/span>
如果硬要認為第一種斷句得出的言論是孔子本意,那就如同說孔子是一個前言不搭后語、思想混亂的人。如此,尊孔不就很荒謬了?! ?/span>
而第二種斷句得出的“民可,使由之;不可,使知之”的言論,與孔子言行相符,無疑是正確的?! ?/span>
但怎樣準確理解“民可,使由之;不可,使知之”的意思?我以論語及史料為依據(jù),簡要作出解釋??鬃又С值茏尤胧?并且本人也愿意入仕輔政??鬃又苡瘟袊?就是為了推介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尋求入仕的機會?! ?/span>
子路篇中,子曰:“茍有用我者,期月而已可也,三年有成?!薄 ?/span>
憲問篇中,子路問事君。子曰:“勿欺也,而犯之?!?nbsp;等等,都是有說服力的證明?! ?/span>
而“子路問事君”。子曰:“勿欺也,而犯之?!闭锰峁┙忉尅懊窨?使由之;不可,使知之”的思路?! ?/span>
我認為“民可,使由之;不可,使知之”是孔子給弟子入仕后定的行為準則。以現(xiàn)在的語言講,即:人民認可的事,入仕弟子要使主政者順應(yīng)之;不認可的事,入仕弟子要讓主政者知道。所謂“勿欺也,而犯之?!?/span>
孔子的言論,弟子在竹簡上作記錄,忽略了“使”的主語和賓語。就像現(xiàn)在學生作課堂筆記,盡量簡捷,自認記錄住大致意思就行。時間長了,連自己都會產(chǎn)生疑問一樣。另外,老師講課時,為某一論述作結(jié)論,因之前已講明了主賓關(guān)系、而忽略主賓語的現(xiàn)象,也是常見的?! ∵@樣的狀況,在論語中還有多例。如:
子曰:“不教而殺謂之虐。”子曰:“道不同,不相為謀?!?/span>
子曰:“不得中行而與之,必也狂狷乎?!?/span>
子曰:“可與共學,未可與適道;可與適道,未可與立;可與立,未可與權(quán)。”等等。
綜上所述,“民可,使由之;不可,使知之?!笔钦_的斷句。 “人民認可的事,入仕者要使主政者順應(yīng)之;不認可的事,入仕者要讓主政者知道。”是符合孔子本意的準確解釋。
通過還原孔子,對“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(yǎng)也,近之則不孫,遠之則怨?!焙汀懊窨?,使由之;不可,使知之?!钡谋疽獾恼撟C,糾正了對孔子的誤讀。我想,尊提出“大道之行,天下為公”的孔子為“萬世師表”,就理所當然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