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》是儒家的第一經(jīng)典,傳世通行的《論語》共20篇,《泰伯》是《論語》其中的一篇。它的主旨不像《論語》其他諸篇那么顯著和明確,但是,若細細加以尋繹,仍是可以有蛛絲馬跡可捕捉的??鬃雍退牡茏樱ㄖ饕窃鴧ⅲ?,在這里或是通過對著名歷史人物的評價,或是借助直抒胸臆,表達了對大丈夫精神的謳歌,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內(nèi)心深處的基本是非原則與鮮明價值取向。
所謂的“大丈夫精神”,說到底是一種光明正大、仁慈淳厚、鯁直磊落、博大寬廣的君子人格?!熬又嘛L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風必偃?!本尤烁裰噪y能可貴,罕有其匹,就是因為君子是道德的表率,萬民的楷模,所謂學(xué)高為師,身正為范,他們是仁義的化身,社會的良心,正道的載體,他們的一舉一動,都體現(xiàn)爲社會道德的風向標,他們的一言一行,都必定對民眾的價值取向樹立明確的標桿,起到深遠的影響,即所謂“君子篤于親,則民興于仁;故舊不遺,則民不偷?!?/span>
那么真正的“君子人格”應(yīng)該體現(xiàn)為什么,孔子與其弟子曾子等人,在本篇之中有著十分精辟而扼要的表述,這些表述均要言不煩,提綱挈領(lǐng),切中肯綮,發(fā)人深省:
首先,君子為“仁”,能厚德載物,包容謙讓??鬃颖頁P泰伯,認為泰伯人格高尚,無與倫比,堪稱道德楷模,“可謂至德也已矣”。而泰伯之所以能達到“至德”的境界,就是能寬容,能謙讓,“三以天下讓”。“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;天下攘攘,皆為利往”,名韁利鎖,在世俗中生存,要做到虛心謙讓,殊屬不易,更何況面對最高權(quán)力的誘惑,能棄之若敝履,尤其是難以想象,匪夷所思。這種定力,普天之下幾人能有?這種境界,舉世之中幾人能至?我們所能了解的歷史與現(xiàn)實里,更多的人是為了蠅頭微利而爭奪不止,為了身外之物而爾虞我詐??匆姌s譽就上,遇上利益就爭,早已成為世間常態(tài),不伎不求者,別人不會因此而敬佩他、感激他,反而會認為是無能、犯傻帽。正如魯迅先生所言:“忠厚乃無用的別名?!贝蠹叶即嬷@樣的心態(tài),大家都只求進不言退,寧為雞頭,不為牛后,不肯作必要的妥協(xié),不愿有任何的讓步,做不到老子所教導(dǎo)的那樣:“不敢為天下先”。這樣互相算計、互相較勁的結(jié)果,就是導(dǎo)致你爭我奪,生死相搏。社會就不能不是充斥暴戾之氣、算計之風,就不能不是劍拔弩張、腥風血雨,生活就不能不是處處陷阱、時時恐怖??鬃诱J為這是誘發(fā)社會動亂的契機,造成玉石俱焚的動因。要改變它,就必須培養(yǎng)博大包容的襟度,必須提倡君子人格的養(yǎng)成。這方面,歷史上的泰伯等人就是最好的學(xué)習楷模、效法對象,泰伯連“富有四海,貴為天子”的機會都能謙讓,都能放棄,那么還會有什么不能謙讓與放棄的呢!
君子能“謙讓”,緣于君子能“虛心”,從不自滿、大度隨和,能降尊紆貴,甘居下流,就如曾子所言,是“以能問于不能,以多問于寡,有若無,實若虛,犯而不校?!笨梢?,虛懷若谷,方可以有為無;內(nèi)斂低調(diào),方可以實為虛。老子有言:“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為百谷王?!保ā独献印返诹拢┢淞x相近似,這意味著要時時提醒自己要看到身上存在不足,“學(xué)如不及,猶恐失之”;處處警示自己要避免進入驕傲自大的誤區(qū),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余不足觀也已!”謙虛謹慎,戒驕戒躁,以退為進,以柔克剛,且讓“百煉鋼”,化作“繞指柔”!
其次,君子睿智,能圓融豁達,進退合宜。孔子認為,君子為人處世,知道判斷,懂得選擇,能夠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,什么是不可以做的,能夠做到收放自如,進退合度。既不好高騖遠,又不茍且阿世,凡事皆能把捏分寸,恰到好處。這是人生的大智慧、人世的真秘訣。這在政治上,要善于擺正自己的位置,不逾越自己的本分,“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”;這在處世上,要善于見機行事,深諳自我保護之道,不做無謂的犧牲,不作愚蠢的選擇,“危邦不入,亂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隱?!边@在面對問題上,要把握合理的度,“極高明而道中庸”,避免“圖虛名以取實禍”。
在孔子看來,這個把握“度”的要義,是應(yīng)該以“禮”為節(jié),換言之,“禮”是睿智的具體表現(xiàn)形式,以“禮”為度,就可以防止走極端、走偏頗,否則,最優(yōu)秀的德行,也可能走向它的反面,成為人生事業(yè)上的包袱與累贅,“恭而無禮則勞,慎而無禮則思,勇而無禮則亂,直而無禮則絞”。這里,“恭”“慎”“勇”“直”等本來都是優(yōu)秀的品行,但是如果沒有“禮”來節(jié)度,沒有智慧來駕馭,放任自流,一味渲染,那就“過猶不及”,不但不能產(chǎn)生積極的效果,反而會成為走向成功的障礙,導(dǎo)致明顯不良的局面:“勞”“思”“亂”“絞”。因此,富有睿智,懂得進退,乃是打造君子人格的必有之義,也是君子能夠抗衡小人、戰(zhàn)勝小人的必備條件。
其三,君子取“義”,能剛毅正直,勇于擔當。君子睿智,但卻不投機取巧;君子識度,但卻不茍且附和。君子可以外圓,但一定內(nèi)方;君子可以權(quán)變,但一定守經(jīng)。因此,在重大的原則問題上,君子一定堅守立場,明確方向,而不會有絲毫的動搖;在根本的理想追求上,君子一定孜孜不倦,鍥而不舍,而不會有絲毫的懈怠。用“宗圣”曾子的話來說,這就是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遠乎!”這樣的君子,才能成為社會的棟梁,才能成為民眾的表率,才是國家昌盛的希望之所在,才是民族振興的力量之所在。他們“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臨大節(jié)而不可奪也”。正是因為千百年來,有這樣勇于擔當?shù)木又嬖?,有這樣充沛浩然正氣的君子人格之感召,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,才得以承受磨難而屹立不倒,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,才得以歷經(jīng)滄桑而生機盎然。在當下,這種君子人格尤其是需要大力加以倡導(dǎo),從而使我們的社會正氣為之激揚,使我們的民族精神為之振奮。
能謙讓,有睿智,敢擔當,它們有機地結(jié)合在一起,就是孔子與儒門所汲汲倡導(dǎo)的“君子人格”。而這種偉岸卓絕的君子人格能夠砥礪造就,則在于長期堅持,在于有所依據(jù)。這個依據(jù),就是本篇中孔子所強調(diào)“禮樂”精神的統(tǒng)率與引導(dǎo),“興于詩,立于禮,成于樂”。因此,打造君子人格,不能徒托空言,虛與委蛇,而是要與興禮作樂密切聯(lián)系在一起,從而使得熔鑄君子人格建立在扎實的禮樂文明基礎(chǔ)之上。
更為重要的是,能謙讓,有睿智,敢擔當?shù)木尤烁竦脑炀?,離不開自身的無私,襟懷的坦蕩,所謂壁立千仞,“無欲則剛”,“心底無私天地寬”,一個人只有排除了私心雜念,不再為個人謀取私利,就像孔子所評價的舜、禹等圣人先賢一樣,“之有天下也,而不與焉”,那么才能夠真正做到面對誘人的利益,會主動謙讓;面對復(fù)雜的世務(wù),會睿智應(yīng)對;面對光榮的責任,會勇敢擔當?!斑M不求名,退不避罪,惟民是保,而利合于主,國之寶也。”(《孫子兵法·地形篇》)
由此可見,造就優(yōu)秀的君子人格,雖說是孔子及其弟子對“外王”需要的積極呼應(yīng),具體貫徹,但是,如何實現(xiàn)的關(guān)鍵,則完全在于是否能反躬自省,是否能真正致力于“內(nèi)圣”。這是孔子及其儒門的凜然正氣,也是《論語·泰伯》篇的永恒啟迪!